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
導讀:或許是受益于Met Gala紅毯上吹起的“中國風”,開幕僅8周的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憑著35萬客流量躋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,成績直逼2011年創下紀錄的Alexander McQueen展。
或許是受益于Met Gala紅毯上吹起的“中國風”,開幕僅8周的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憑著35萬客流量躋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,成績直逼2011年創下紀錄的Alexander McQueen展。主辦方因此決定多加3周的展期,將結束時間延遲到9月7日。
這場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狂想占地面積之廣可謂史無前例。16個展廳遍布三層樓,地下一層的安娜·溫圖爾(Anna Wintour)時裝中心和二層中國展廳,中間還征用了一部分埃及展廳。
展覽使用了物件、照片、電影片段、衣飾和聲光特效等多種方式圖解中國文化對西方時尚的影響。和中國主題相關的140套高級成衣中有末代皇帝溥儀穿過的長袍,Christian Dior在1951年使用書法圖案布料制作的晚裝、Alexander McQueen于2006年秋冬推出過一襲真絲織錦長裙、Ralph Lauren設計的2011年秋冬系列晚裝、中國設計師Laurence Xu為范冰冰設計的龍袍...其中來來去去都逃離不了幾大中國元素:龍鳳、書法、青花瓷、大紅、大金。
Andrew Bolton解釋說:“幾百年來西方設計師從中國文化、電影中獲取靈感,但有時他們并不真正地理解這些符號。”就如同展覽名字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的來源《愛麗絲漫游奇境記》,“展覽中,那些時尚設計中折射出的中國同樣充滿虛構和想象。” Bolton在紐約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:“在參觀展覽時你會感到迷失,因為西方對中國的認識有著根本的偏差。”
關于這場西方集體式狂想,評論界的反響各不相同。對于設計大師的中國風作品大加溢美之詞的自然不在少數。資訊網站Refinery29的時尚總監Connie Wang將整場展覽總結為“有思想深度”。而在《紐約時報》藝術評論家Holland Cotter眼中,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時尚行銷,對于中國文化進入西方人視野這些歷史背景多半輕描淡寫。他在文中寫道:“它原本可以是更精致、細膩的展覽,大都會卻完全搞砸了。”
他另外舉的例子是大都會將白色塑料管制成、極似垃圾堆的“竹林”與假模特放置在高頂佛教藝術大廳前,這個從中國武俠裝束得到靈感“顯得不倫不類”。Holland Cotter在文章結尾寫道:“這個展覽企圖拉近時尚與藝術距離的目的是達到了,但這兩個領域區別也同時被彰顯出來。”
評論家的“不統一”倒是激起大眾一窺究竟的沖動:展出的時裝到底有多美?亦或是展覽辦得有多糟糕?多出的三周時間給了大家不少機會。